查看原文
其他

致命的诱惑:对自由的三大误解

点击蓝色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 2021-01-13


致命的诱惑

对自由的三大误解


文:吕峥 编:愈嘉


阿克顿勋爵曾说:“每个时代,自由和常识都面临着四大挑战:强人对权力集中的渴望;穷人对财富不平均的怨恨;无知者对乌托邦的向往;无信仰者将自由和放纵混为一谈。”

 

18、19世纪民族主义的狂飙突进、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全球冷战,以及21世纪的全球化危机,可以说都是这句名言最生动的注脚。 

 

吊诡的是,其中绝大多数行为的初衷,都是为了追求和扩大自由,为何最终结果却剥夺,甚至吞噬了自由?

 

究其根源在于,自由在消灭专制带来的恐惧同时,反而带来了三大新的恐惧:

 

·自由,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自由,其实是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产物。

 

·热爱自由的人注定孤独。

 


▎自由,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当人们获得自由后,其实接踵而至的不是人间天堂,而是独自直面残酷的现实。

 

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人民迎来了向往已久的自由。但很快他们便意识到,自由是权利也是负担。不再有国有工厂,不再有稳定的收入,每个人都被抛到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独自面对一切,为自己的选择买单。这时,那些丧失了竞争力的前东德人开始怀念起之前的好来。


人性深处本就潜藏着对力量的原始崇拜,举国体制又曾经成功地把加加林送进了太空。于是,在自家后院造火箭便成为那一代东德少年的集体回忆,以至于许多年后当他们被西德的资本家炒鱿鱼时,会情不自禁地给那段美好的记忆镀金,放大它的意义。



 

但是话又说回来,自由的甜头只要尝过一次,任何人都不会再甘心回到原先封闭的状态。


中世纪时,欧洲人缺乏自由,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当中。人们的社会地位虽然被牢牢钉死,但拥有较强的安全感,很少为前途与命运担忧。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们在精神层面取得了自由,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让人们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自由。

 

但这一次次的冲击却也将个体推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只能靠自己的双臂撑起生存的天地。失去保障的人们,尤其是他们当中的弱者,惶恐不安,迷茫焦虑,与自己、与他人都变得疏远起来。

 

在这片持续上演着“饥饿游戏”的黑暗森林里,自由成了沉重的负担,压得人难以忍受,于是人们在恐惧中渐渐生出逃避的念头。


▎自由,其实是自我意识觉醒后的产物

 

于是,人们逃避自由的方式,要么是操控他人彰显自己的力量,要么是屈从于强权以获得保护和归属感。

 

自由曾经是一种解脱,现在却带来新的枷锁。我们以为互联网打破了权威,以为钻进吹嘘商业模式、贩卖各种思维的社群便踏入了新时代,殊不知这只是为了满足虚幻的安全感而主动放弃思考后的媚俗与无知。

 

所有人都只看穿越网剧和所有人都只看八个样板戏同样可怕,因为放眼望去,皆是一望无尽的文化沙漠。而前者的迷惑性更强,它让你误以为那是自己的声音、自己的选择,大脑缴械投降,谎言长驱直入,在你的意识领域占山为王。

 

强制统治的手段一直在进化,就像互联网从论坛、博客发展到微博、微信一样。对比早期的BBS和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不难发现,理性深入的探讨越来越少,段子、鸡汤和软文越来越多;直面现实的勇气越来越少,反智主义和消费主义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娱乐至死的糖罐里孜孜不倦地赚钱和购买。



 

大部分人看上去是自由的,但其实是被奴役的,因为真正的自由,其实是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产物。如果没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所有的自由只会沦为彻底的放纵。


其实,早在200年前,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就预言了这一趋势。他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振聋发聩地提出:


在强制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也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和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个人利益,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

 

强制社会非但不与这种倾向做斗争,反而使之畅行无阻,因为它夺走了公民身上一切共同的感情,一切相互的需求,一切和睦相处的必要,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

 

强制社会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闭在私人生活当中。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强制社会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拼命向上爬。


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嗜好。


 

▎热爱自由的人注定孤独

 

强制社会为什么纵容甚至助长这种风气呢?托克维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


自由的真谛是免于恐惧,很多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依旧活在对未来的忧虑之中,还不如乡野村夫自由。


当艺术家不敢放开手脚地写、淋漓尽致地拍,搔首踟蹰时,他是不自由的;


当年轻人的谈婚论嫁不能遵从内心,发乎爱情,而要看父母的脸色,算计利益,考量家世时,他也是不自由的。


唯有当生命的价值不必用外在的成就来衡量时,唯有当个人不必受到权力和金钱的操控时,唯有当每个人的良知与理想不是出于满足任何人的期望,而是他自发的、独特的主观能动时,自由的光辉才能洒满人间。


而这一切的起点,是回归内心,多问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

 

弗洛姆认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相反,精神病患者则可以被视作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由此,他进一步推断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在病态的社会里,精神病人反而更健康。


精神病人是孤独的,而正常人最害怕的就是孤独。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与人合作,就难以生存;二是生命若无从属,若无某些意义与方向,人就会被虚无压垮,就像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所描写的那样。

 

可见,热爱自由的人,注定是孤独的。

 

 

▎破除对自由的误解,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著名政治学者刘军宁老师说:“热爱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但是自由的天敌往往屡战屡胜,究其根源在于,我们对自由存在着诸多误解。除本文所提及的三点之外,西方保守主义思想认为,人们对自由的误解至少还包括:

 

·自由会导致“社会原子化”


这是对个人自由非常没有想象力的想象,他们以为每个人为自己负责了,就会失去跟别人的连接,把自己封闭起来,简称自闭。


其实,自由行动恰恰让人有更多机会与志趣相投的人来往、共事,甚至形成紧密连接。人们出于生存的目的加入市场交换,市场本身已经是人与人之间强有力的连接,哪来的“原子化”一说。


·自由让穷人无路可走


这其实,也是很常见的污蔑。穷人有一些才能,有一膀子力气,有行动的自由,就可以在市场中找到一条生路。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功课,让自己业务精进,收入越来越多,享受到更多消费品,甚至积累一些资本,自己成为资本家。


只有私有产权受到保护的地方,才能会逆袭的故事,因为只有市场和金钱才会向穷人敞开大门。


自由市场恰恰给包括穷人在内的所有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不是绝了谁的路。注意只是更多可能性,自由市场不向任何人许诺人间天堂。堵上人们的路,同时向人们许诺天堂的,正是自由市场的反面。


......


当代社会,自由被误解、被扭曲,已经是司空见惯。打着自由的旗号去侵犯别人的自由,甚至变成了某些利益群体绑架整个社会的政治正确。自由被污名化已是常态,那么最纯正的自由观念在哪里?


在整个人类自由思想谱系中,最纯粹最坚决地捍卫自由的是保守主义,尤其是捍卫超验信仰之下的自由传统。


然而,近代以来,激进主义席卷之下,中国人多次与正统保守主义思想失之交臂,总误以为保守主义不过是顽固守旧,代表既得利益集团。其实这纯粹是误解。


误解导致思想资源的匮乏,带来精神上的贫乏。为此,李强好书伴读诚荐保守主义学者刘军宁的著作《保守主义》和罗素·柯克的《保守主义的精神》。

 

《保守主义》深刻洞察到当前国人的尴尬:渴望自由,却不知道要什么自由、如何要自由、怎么守住自由,是国人了解保守主义的最佳入门。

 

《保守主义的精神》是保守主义思想谱系中最重要的一本书,它赋予保守主义以身份。两本佳作,先知书店尚有少量库存。感兴趣的读者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比价值观撕裂更悲哀的,是我关心的,他们根本不关注

"李强好书伴读"防失联必看

 从0到1:一个后浪的“死心”史

一旦失去自由,人们就会崇拜邪恶

自由不可阻挡,却命运多舛:托克维尔的世纪预言

关心政治的目的不在权力,而在自由

观念的歧路:对自由的五大误解

财产权关乎正义,更关乎自由


如果此文给您启发,请点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